本篇文章1300字,讀完約3分鐘

原標題:中國科幻小說最缺少的不是想象力

年初《流浪地球》大獲成功,許多人為中國科幻文藝歡呼的春天到來了。 暑假科幻電影《上海堡壘》的票房超出預想,讓很多人悲觀,在科幻電影之前感到漫長的道路。 在悲喜之間,反映出人們對科幻文藝的高度期待的同時,中國科幻文藝折射出離高峰還有一段距離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比想象中還要古老地流傳下來

文學、藝術是展示人類想象力的優(yōu)秀媒體,虛幻的文藝將人類的想象力推向了極致。 但是,社會長期以來認為中國人缺乏想象力。 理由是,美國拍了很多科幻電影,總是可以大膽地想象未來。 因為中國科幻電影屈指可數(shù),銀幕上充滿了時代劇,很多不是想象未來,而是追溯過去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這種看法似乎不是這樣! 中國的科幻文藝雖然起步晚,和一點點的國家有差距,但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力,中國文藝更是從很久以前就有了想象力。

居住在華夏大地的各族人民世代沿襲萬物之靈的神話思維,這種思維不僅反映在文案中記載的文藝作品中,而且形成了從《山海經(jīng)》到魏晉志怪小說、唐傳奇、明清神魔小說的基本脈絡,嫦娥奔月等口頭傳誦的民間故事、嫦娥奔月等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新時期文學既吸取了拉美魔幻現(xiàn)實主義小說的精髓,又挖掘了中國古代文學和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沃土,最終以尋根文學、西藏小說、新筆記小說為主線,韓少功、莫言、賈平凹、扎扎

文學自晚清傳入中國以來,在螺旋式快速發(fā)展的過程中尋求本土化戰(zhàn)略。 1993年,《科幻世界》雜志的重新改版,標志著中國科幻文學跨世紀正式展開。 這20年間,何慈康松(何夕、劉慈欣、王晉康、韓松)作為領頭羊,引領著中國科幻文藝的走向。 年,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《三體》獲得雨果獎。 這是中國人乃至亞洲人首次獲得世界科幻文學界的最高獎項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除 四大天王外,以星河、潘天海、柳文揚為代表的70后科幻作家群通過多樣性的主題素材創(chuàng)新,拓寬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邊界。 2005年以后,80后作家群以自信的姿態(tài)繼承70后科幻作家,開始真正中國化的科幻創(chuàng)作,代表人物陳楸帆、飛重氫、夏茄等尋求融合中國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學、民間神話和現(xiàn)代科幻小說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中國科幻電影的最后,科幻文學走來走去,踉踉蹌蹌。 從20世紀80年代的苦澀嘗試,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英勇探索,直到1980年,上影廠推出了新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《珊瑚島的死光》。 之后,出現(xiàn)了《霹靂貝》、《大氣層消失》等科幻電影。 年初,國產(chǎn)科幻大作《流浪地球》更是爆款。 雖然許多國產(chǎn)科幻電影具有科普意味深長、視覺效果差的缺點,但創(chuàng)作者仍散發(fā)著想象力的翅膀。 因此,中國人在不缺乏想象力的同時,也在文藝行業(yè)存在幻想之前就傳了出來。 這是國產(chǎn)科幻文藝的強大基礎。

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民族化、本土化探索是未來之路

同為舶來品,科幻比魔幻現(xiàn)實主義所經(jīng)歷的中國化過程更長、更復雜。 科幻小說自晚清傳入中國以來,已有100多年,科幻電影自1938年的《60年后上海灘》至今已有80多年,但中國科幻文藝卻長期陷入模仿之中。 從20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,70年后科幻小說家的作品中也可見歐美科幻風格的頑固烙印。 文學就是這樣,作為后發(fā)者的科幻電影也一樣。 長期以來,國產(chǎn)科幻電影從故事到技術,都從內而外地追隨著好萊塢模式。

標題:【快訊】中國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

地址:http://ppj58.cn//myjy/187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