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48字,讀完約3分鐘

探討對山陰路132進行微更新,從文物保護、歷史風貌上取消立體壁畫設計

魯迅故居閉館63日重開,背后有精細化管理考試問題

本報記者施晨露鐘菡

昨天,位于山陰路132的大陸新村的魯迅故居在閉館63天后再次對外開放。 在這63天里,山陰路132進行了微更新。

上午9點,記者走進胡同,仍有工人在焊接,火星不時飛濺。 一旦有人通過,工人師傅就會暫停手里的東西。 地面上堆積著鏤空的金屬擋板,安裝在胡同民房外壁裸露的管道、電線的外側。 胡同南側,部分居民家門窗裝有統(tǒng)一樣式的暗紅色雨棚,部分擬安裝的雨棚堆在胡同角落。

【快訊】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背后有道精細化管理考題

魯迅的故居在這條細長的胡同的最里面,門牌號碼是山陰路132弄9號。 這是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新式建造住宅,坐北朝南。 1933年4月11日,魯迅帶著廣平和兒子海幼兒移居,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。 這是魯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。

這次魯迅故居胡同的微更新,首要是為了改善周邊環(huán)境,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,也照顧到了文物保護的訴求。 兩個目標并不矛盾,但在設計、施工上有無數(shù)具體細節(jié)。

根據(jù)最初的設計方案,微更新后的胡同最大的亮點是設置魯迅的半身像+書籍的立體壁畫。 最初意想不到的是,這個亮點雖然沒有引起好的呼聲,但提出了城市、紀念館、居民、專家等各方面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深刻駁斥和思考。

【快訊】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背后有道精細化管理考題

最終,該計劃被調整,亮點被取消,但留下了歷史保護和城市快速發(fā)展的寶貴經驗。

居民認為立體墻上的畫很靈

75歲的吳大媽是魯迅故居講解員志愿者。 她說,原來的立體墻繪3d效果圖,有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,翻開的書,大家都很滿意,那很靈。

山陰路132弄到了魯迅的故居胡同,從去年11月12日開始進行了微更新。

魯迅故居作為首次建成的上海魯迅紀念館所在地,于1951年1月7日對外開放,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人物類博物館。 1956年,紀念館在魯迅公園內新建。 1959年5月26日,魯迅故居被宣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機構,其文物保護和開放運行由上海魯迅紀念館負責。 現(xiàn)在故居內有400多件文化財產,大部分都是原物,再現(xiàn)了魯迅生前居住的原貌。

【快訊】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背后有道精細化管理考題

魯迅住山陰路132弄9號時,先后創(chuàng)作和編纂了小說《物語新編》、《偽自由書》、《南腔北調集》、《并介亭雜文》等7本雜文集,翻譯《木刻紀程》等4本外國文學作品。

上海近代城市的迅速發(fā)展與優(yōu)秀的歷史文化名人密切相關,魯迅無疑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。 目前,在上海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中,宋慶齡、陳云、蔡元培、巴金、鄒祿勇等曾與魯迅有過交集。 這些名人的故居成為城市獨特的建筑風景、歷史見證和人文記憶。

【快訊】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背后有道精細化管理考題

魯迅故居多年未改造翻新,比較古老,微更新正是時候。

在設計方提供的“魯迅故居胡同微更新概念設計”方案中,記者看到了對現(xiàn)狀問題的分析和梳理,如非機動車占用通道空間,影響視覺效果。 建筑物立面雜亂、灰色冰冷的文化展示形式太舊、景墻展示形式太薄、復制品和胡同口標牌重復。 胡同與故居空間沒有過渡的聯(lián)系… … 這次故居將對胡同進行微更新,使之越來越融入魯迅的元素,使胡同更具時代感。

標題:【快訊】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背后有道精細化管理考題

地址:http://ppj58.cn//myjy/176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