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561字,讀完約4分鐘

原題:歷數古長干里東隅史跡

南京長干里今內秦淮河以南至雨花臺以北,幅員遼闊,是歷史上金陵古城最繁華的地方,是著名商業(yè)區(qū)和貨物集散地。 南京主要城市的雛形——越城就位于此。 春秋時代,長干里一帶是金陵人口最密集的地區(qū),范蠡選擇在這里建設越城,是這個地方物產豐富、交通便利、商業(yè)繁榮、人口密集、本地區(qū)經濟命脈的地方,而且,這里有山水衛(wèi)護、攻守

李中堂的“鴻章井”

長里東隅,即今天的1865科技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園,是歷史上著名的金陵機械制造局舊址所在的廣闊區(qū)域。 關于“1865”現在有很多著述,在此不多贅述。 有必要補充一點。 如果有空,有機會參觀1865科技園,游覽,別忘了參觀新發(fā)掘的珍貴歷史遺跡“鴻章井”。

雨花門外雨花橋下廣闊的外秦淮河南岸,被參天大樹覆蓋,有一道無形的老井柵,它是晚清重臣、叱咤風云的李鴻章留下的遺跡。

此眼井旁立著大理石銘牌,“李鴻章( 1823——1901 )安徽合肥人、晚清重臣、兩江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北洋通商大臣等職,曾任謚文忠、一等侯。 為了推進洋務運動,公元1865年李鴻章創(chuàng)立了金陵機械制造局。 那一年,李鴻章在這里打井拿水煮茶,和所有官員協(xié)商國家,這口井被稱為“鴻章井”。 不要輕視這口井,那是當時猛烈洋務運動的“金字招牌”!

當你置身其中,你會觸摸到景生情,浮想聯翩。 再現現在壯年的李中堂和部下在井邊吸香茜,協(xié)商國家,計劃洋務措施,談笑風生的場景。

平戰(zhàn)與“伏龜樓”結合

長干里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,東吳時代駐扎著穿著黑衣的烏衣營。 東晉時期這里是丹陽郡城,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在城墻拐彎處建起了伏龜樓,后來建成的明城墻,將伏龜樓遺跡永遠壓在墻腳下,永久埋沒。 直到2001年,有關部門在對南京明城墻進行大規(guī)模保護維修時,“意外”發(fā)現了南唐城墻和伏龜樓,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。

從武定門登上明城墻,向南走10分鐘,就到了今天的“金陵遺韻——南唐文化展”展館,展廳內的老伏龜樓的形象展現在眼前。 南伏龜樓(或“孝侯臺”)被稱為金碧,規(guī)定比普通城門的鏑樓小。

伏龜樓顧名思義,“伏”字含有伏擊的意思,也有“匍匐”的意思,伏龜樓像巨大的烏龜在巍峨的城墻上爬行,堅硬如巖。 那是南唐在城墻南門東側建造的鏑樓。 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,積分防守關口,這里地勢平坦開闊,軍事地位極為重要,咽喉、險要,可以說是一夫當關、萬夫莫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平時是市民觀光的名勝,戰(zhàn)時是軍隊的要塞,是堅固的堡壘。

宮廷特別提供“雞鵝所”

南唐觀消失后,該地區(qū)荒蕪、蕭條,一口氣沉寂了數百年。 大明王朝建立后,朱元璋大舉建都,所以這里突然熱了起來,迅速熱鬧起來。 根據軍師劉伯溫的計劃,通濟門外很多地方都有飼養(yǎng)大型家畜和宮殿家禽的地方,今天的象房村、養(yǎng)虎巷、雞鵝所等,都源于此。 據說象房村是當時飼養(yǎng)大象的地方,正如飼養(yǎng)虎巷的名字,是養(yǎng)虎的地方,朱元璋喜歡喝虎骨酒,這里成了釀酒的原料基地。 雞鵝所是為皇宮提供家禽的重要場所。

資料顯示,現在南京市內,原本有兩條鵝巷,為了方便區(qū)分,老百姓的習性被稱為南北鵝巷。 南雞鵝巷原址后來改名為小彩霞街,但現在已經廢除了。 現存的北雞鵝巷,東至一枝園,西至北門橋,史料記載,兩個地方是古代南京市為老百姓生活服務的家禽市場。 南京有個古老的地名叫雞鵝所。 恐怕知道的人很少吧。 鵝是罕見的,是宮殿貴族忠實活動的重要場所。

明初皇宮外的西南側,位于雙橋門的南側,與寧蕪鐵路相鄰,為明代朝廷設立了養(yǎng)雞等家禽的雞鵝所。 這些食材是朝廷專用的,當然要選擇好的材料,由專家檢查、關閉。 但是,關于古地名雞鵝所,現在只有當地七八十歲的老人還記得。 隨著城市的大規(guī)模拆遷改造,鵝埋在了現代化的大樓里。

打開微信,點擊下方的“發(fā)現”,采用“掃描”,就可以將網頁分享給我的WeChat的力矩。

標題:“歷數南京長干里的歷史遺跡”

地址:http://ppj58.cn//myjj/34283.html